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要闻 / 正文
中心要闻
名家学术讲坛:“生活质量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顺利举办
    发布日期:2020-12-13       阅读次数:

12月11日晚,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庆祝中心成立十周年名家学术讲坛第六讲通过线下形式举办。此次讲坛有幸邀请到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社会学院教授周长城,带来主题为“生活质量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学术报告,中心副主任吴东民主持报告。来自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多个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专业教师到场聆听。

报告伊始,周长城教授以情怀开篇,先是提问“什么是好的生活品质?”引发大家思考,然后在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讲述了自己研究生活质量的初心和历程。

报告第一部分,周长城教授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状况,辨析“管理”与“治理”的语境与内涵差异,阐明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概念在当下被提出的缘由,并从“社会发展与社会发展理论”、“人的需要理论”以及“生活质量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三个角度明确提出:提高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报告第二部分,周教授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把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精湛的学术理论结合起来,详细介绍了生活质量的主客观标准以及作为公共政策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随后分析了未来生活质量领域研究的突破口。

报告第三部分,周长城讲解了罗斯托经济发展理论,并由我国目前的治理现代化理念引出生活质量指标领域的重要概念,即“人类发展指数(HDI)”。1990年联合国提出这个概念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人类发展状况和生活质量。人类发展指数由3项基础指标组成:一是出生时的人均预期寿命;二是教育水平;三是人均GDP

最后,周长城教授阐述了生活质量研究对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并从治理结构、功能、制度、方法、运行五大体系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了解读。周教授指出公民参与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式,而指标科学化是提高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创新机制在于要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与政府的关系。

讲座结束后,吴东民副教授进行了总结,周长城教授谈吐幽默,论述生动,深入浅出地在生活质量的独特视角下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对社会发展、生活质量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等较为宏观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做了梳理,这对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相关领域的研究非常有启发意义。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在场师生积极提问、踊跃发言,周长城教授对“农民工参与治理”等问题详细作答。报告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文:刘   博

图:程紫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