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速递 / 正文
成果速递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发布日期:2022-12-09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人民至上,提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近期推出《中国幸福指数报告(2016—2020)》(山东大学出版社,2022.9,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聚焦“十三五”时期,依据所构建的客观福祉指标体系,深入考察分析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我国民生福祉的改善情况。

居民客观福祉持续走高增幅明显

《报告》将“幸福指数”定义为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根据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动态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以及系统性、有效性、可比性、可获得性、政策关联性和城乡兼顾原则,构建了由健康与基本生存福祉、经济福祉、文化福祉、社会福祉和环境福祉构成的中国居民客观福祉评价指标体系。

2016—2020年期间中国居民客观福祉指数持续走高,得分从2016年的0.8608提升到2020年的0.9163,增幅达到6.45%,且增幅保持了逐年上升的稳定势头。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居民客观福祉指数实现了2.05%的年度增幅,为五年里增幅最大的一年。可见,在2020年突发疫情和国际经济下行背景下,我国全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力抵御了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有效保持了正向发展态势,为居民客观福祉的持续平稳提升奠定了基础。

健康与基本生存福祉分指数稳定增长,增幅为4.47%。“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启动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壮大,城乡医疗服务网络持续完善,有力应对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千人拥有医生数接近3人,主要健康指标居中高收入国家前列。经济福祉分指数在2020年增速有所放缓,但仍比2016年增长了近3%,反映了中国经受住了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考验,总体经济实力和居民经济福祉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社会福祉分指数持续增长,增幅为4.11%。在社会福祉评价9个指标中,农村低保平均支出水平的增幅最大,增长了84.31%。文化福祉分指数提升了2.25%。其中,成人识字率和6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这两个反映教育成效性内涵的指标持续提升。环境福祉分指数增幅最大,达到了13.55%。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89.5%,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力推动了居民环境福祉的显著改善。

进一步提升民生福祉的思考

第一,以高质量发展带动居民经济福祉的持续改善。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增进居民福祉的关键,应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继续重视构建居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并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围绕“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目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则是保障居民增收、提振消费信心的重点,通过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以供给侧提质升级拉动内需等举措,稳定现有就业存量并有效扩大就业总量,同时持续做好就业培训与失业保障兜底工作。

第二,健康福祉投入与产出两类评价指标都呈现了向上发展走势,下一阶段重点是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正视仍然存在的地区和城乡差距,以农村、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水平的差异,兼顾投入与成效,加快实现全民健康的公平公正。

第三,继续提高城乡社区服务设施,特别是农村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通过构建多元供给模式和基本社区服务下沉,确保农村居民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应加强统筹整合与协同推进,增强制度的统一性、规范性和公平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待遇差距,最大限度发挥制度的互助共济功能。社会慈善方面要重视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提升社会捐赠的透明度和公信度,提升“三次分配”在增进社会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助力作用。

第四,从教育质量提升和文化质量改善两方面入手,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重视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与配置,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公平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与新技术赋能并举,建好国家文化公园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

第五,贯彻落实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补齐构成居民环境福祉的短板弱项。加强新技术赋能污染防治,推动财政转移支付助力跨区域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立法建设与政府环境治理绩效评价,走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良好生态环境真正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作者:褚雷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