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建立充分反映人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成为重要且迫切的社会科学课题。柯燕副教授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测评》(社科文献出版社2024年出版)一书对如何科学测评人民生活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回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科学测评人民生活质量必须立足国情,体现时代特征。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步入超级老龄化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伴随国家现代化的全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满足规模巨大的老年群体的美好生活需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农村留守老人作为老年人口中的脆弱群体,提升其生活质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和关键。全面评价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亟需科学的测量工具,即多维度、本土化和信效度可靠的指标体系。柯燕副教授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测评》一书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首部针对农村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群体进行生活质量测量与评价的著作。该书深入理解和把握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系统梳理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乡村振兴等政策脉络,其研究主旨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
其次,科学测评人民生活质量必须方法规范,理论结合实际。生活质量研究领域一直存在两个难题。一是生活质量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十分宽泛的概念,很难明确界定。用拉普安特(Lapointe)的话来说,在二十一世纪,界定生活质量的定义与测量是一个棘手但关键的重要议题。二是生活质量指标构建分主客观两个层面。如何将两者结合始终是一个瓶颈问题。该书最大的特点和亮点之一正是回应了新时代生活质量指标构建的难题。该书既采用规范的概念化方法明确生活质量的名义定义和操作定义,又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建立了主客观相结合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了物质、健康、社会参与、非正式社会支持、正式社会支持、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七个维度及其对应的主客观指标。不仅全面涵盖了与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积极老龄化理念的三要素———健康、参与和保障。在指标设置上该书考虑了反映“生活富裕”的经济指标,反映“生态宜居”的环境指标,反映“治理有效”的政策指标等,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在生活质量的评价上采取了混合研究方法,结合了定量研究的普遍性与定性研究的深入性,避免了单一方法的局限。该书从主客观两个层面和七个维度,全面评价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建议,为加快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依据。
最后,科学测评人民生活质量必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出发点看,该书的研究视角从“自我”转向“他我”,始终从研究主体出发,关注其自身的评价。从微观层面搜集研究主体的相关信息,并用实际数据检验理论模型的有效性,不仅建立了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还构建了生活质量需求指标体系,为充分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需求提供了有效的测量工具。从落脚点看,该书探究了留守老人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不平衡和人群不平衡。该书分地区构建了生活质量测量模型,并探讨了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不同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差异性。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推动生活质量理论研究的深化,而且能够为解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提供参考。
总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测评》一书将生活质量研究置于社会文化和现实生活中,所构建的留守老人生活质量主客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填补了此项研究的空白,同时也对新时代衡量各阶层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著作。不过,仍有一些议题有待深入挖掘与探讨,如主客观指标的匹配状况、供需关系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机制等。期待作者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参与到实践性理论的对话中,以期推动生活质量理论以及人口社会学、老年社会学、老年社会工作等相关领域的深化与创新,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上新台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周长城
文章来源:《中国西部》2025年第1期